人的发展规律与家庭教育

 

图片[1]-人的发展规律与家庭教育-邦妮迪一、人的发展含义

人的发展含义分广义和狭义两种。

1、广义的人的发展:指个人从坯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,发展持续一生。

2、狭义的人的发展: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,即儿童的发展,这是家庭教育主要关注的范畴。

3、人的发展有三个方面:

即:生理发展——机体的正常发育,体质增强,神经、运动、生殖等生理功能逐步完善。 心理发展——包括认知发展(感觉、知觉、注意、记忆、思维、语言等)、意向形成(需要、 兴趣、情感、意志等)以及个性完善(能力、气质、性格等)。社会发展——掌握社会经验和知识,习得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,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、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,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个体。

二、人的发展特点

1、未完成性:人在生物进化上具有非特定化特征,器官未被定向于某种行为,本能缺乏。儿童处于未完成、未成熟状态,孕育期和幼年期延长,这赋予其可塑性,蕴含发展的不确定性、可选择性、开放性和巨大潜力。

2、能动性: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能动、自主、自觉和自我塑造的特点,这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性,也就是人的教育与其他活动的根本区别。

三、人的发展规律

1、顺序性: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、由简单到复杂、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。身体发展遵循从上到下、从躯干到四肢、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;心理发展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、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、从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。

2、不平衡性: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、起始时间存在差异,例如:青春期生理发育加速,而心理成熟相对滞后‌。教育应抓住关键期(如语言敏感期)进行针对性引导‌。

3、阶段性: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身心发展总特征、主要矛盾和发展任务。人的一生分七个阶段;以幼儿期到青春期为例,幼儿期(0-2岁)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;幼儿期(3-6岁)前期是自主与羞涩和怀疑的冲突,后期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;儿童期(6-12岁)是勤奋与自卑的冲突;青春期(12-18岁)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。

4、个体差异性:个体在遗传、环境等因素影响下表现出独特差异,如思维类型(理性/形象)不同‌。

5、整体性:人的心理、生理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、相互作用,教育应促进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等方面和谐发展,培养完整完善的人。

四、家庭教育与发展规律的关系

1、遵循规律:家庭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,才能取得良好效果,否则,可能事倍功半,甚至挫伤人的自信。

2、教育目的: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,用科学的家庭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,为提高全民素质打好基础。

THE END
点赞11 分享